书价高一直是读书人、买书人挂在嘴边上的话。可是到了卖书人的眼里,书价还有上浮的空间。我接触过的书店中,有的坚持降价招客,打的是“让利读者”的牌子,有的却死死咬住“一口价”,说是“好书不打折扣”。有位开书店的朋友给我算过一笔帐,他认为以现在的书价,维持书店尚可,但扩大再生产已是万难。言下之意,书价降不得。
真是这样吗?据说有人做过一个调查,我们的电影票价在全球知名的大城市中是最高的,一张进口大片的电影票价可占城市居民月收入的10%以上。如此高价当属可降之列,但至今未见有降的迹象。
由此想到书价。我至今保存着的书中,有不少是当年用1元、2元钱买来的,虽然旧了,但每次读起来,如见老友,格外亲切。有些皱折的封面如同经过了些岁月的人的面孔,淡泊中有大自在。倒是近来自己购的或人家送的“豪华本”,空有一个高高的标价,却不是真正可读的书,只好摞在架子上挡尘土。
当然,低价买书并不可取,用过低的价格“买书”,是对知识的轻视,或者可说是一种掠夺。书不值钱的时候,读书人是最悲哀的。然而,书价暴涨,却也不见得是好事,起码读者会为难。
书价的高低,我以为全在读者认同与否。这本是一件愿打愿挨的事。如果真是好书,“千金不易一字”,则书价就应该高些,“不惜千金买宝刀”应是快意的事情,买书也是这样。可是那些很一般化的书籍,那些可看可不看的书,其价就不可过高。问题是,谁也不承认自家的瓜不甜,所以就只能让读者自己去品评了。
去年年底,美国职业篮球联赛因为球员与资方的“劳资纠纷”而“停摆”了很长时间,为此,许多球迷提出,以后不再看篮球赛。这让本来很以为自己了不起的大牌球星们伤了一回脑筋。如果我们的读者也能这样对质价不符的图书说“不”,如果我们有一个权威机构,评选“最差性能价格比图书”,并对之加以抨击,也许书价会更合理一些。